中国矿业大学大力培养行业特色创新人才

作者: 时间:2013-04-10 点击数:

      ●较早实施校企合作董事会制度

  ●已建立200多个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6年来从煤炭主产区“对口单招”2500余名本科生

  ●培训3万多名基层煤矿的矿长、工段长、班组长

  ●为基层煤矿培养1万多名一线技术型矿工

  ●产学研合作向高端化、系统化、国际化发展

  中国矿业大学在办学中以“三个坚持、三个着力”推动产学研合作培养人才,走出一条立足特色、依托行业、贴近企业的人才培养道路,为我国能源工业尤其是煤炭产业的发展培养了一大批“学得实、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人才。

  一、坚持创新育人理念,着力探索产学研合作新机制

  围绕国家能源资源发展战略,以产学研联盟为平台,共同承担重大课题、攻克重大实际问题,共同促进能源资源领域新技术、新成果的产业化发展,探索和形成产学研合作培养人才的三种机制。

  一是董事会合作机制。早在1989年即成立校企合作董事会,董事会下设人才培养合作委员会和科技合作委员会。目前成员单位包括神华集团、中煤能源、徐工集团等117家企业,其中全面合作协议单位34家,战略联盟单位14家。借助董事会合作平台,以国家能源资源领域重大攻关课题和项目为纽带,与董事单位进行了广泛的科研合作。年平均签订科技合作项目1100项左右,合同金额达4亿元以上。已建立200多个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聘请一批企业专家担任现场导师,有效解决了产学研合作培养人才曾面临的无固定基地、无充足经费、无现场教师的“三无”瓶颈问题。

  二是“官产学”合作机制。积极为行业培养高级管理人才和专门技术人才,与中国煤炭工业协会联合在边远矿区建立远程教学基地,由协会制订培养方案,学校承担远程授课,企业负责辅导实训,形成一种覆盖广、受众多、实效强的在岗人员培养模式,2005年以来已有3万多名基层煤矿的矿长、工段长、班组长通过这种方式接受岗位资质和安全技术培训。

  三是创新创业联动机制。针对大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将大学生创业教育作为产学研合作的新内容,发挥学校周边科技园区的优势,在国家大学科技园建立大学生创业实践平台,形成一批实践教学与创业教育相结合的人才培养基地,不仅使更多大学生参与校企联合培养,更重要的是使学生通过创办企业体验到学、练、创的真实过程,提升他们的创业创新能力。

  二、坚持深化教学改革,着力构建人才培养新模式

  着眼于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素质,加大培养方案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力度,构建与产学研合作相适应的四种培养模式。

  一是优秀青年“对口单招”模式。指向性地从煤炭主产区招收优秀企业青年学生,前三年在学校完成理论学习,第四年在董事单位教学基地进行专业课程教学和毕业实践。六年来以此合作培养了2500多名本科生,缓解了煤炭行业的一线人才紧缺状况。

  二是毕业生“三合一”教学模式。把部分专业的毕业实习、毕业设计、顶岗见习三个环节融为一体,由学校教师和现场导师在校外教学基地进行为期半年的联合指导。这是一种兼顾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和提前就业的创新模式,每年有近千名学生参与此类联合培养。

  三是研究生“双导师”联合指导模式。以定向专业学位模式为企业培养工程型研究生,采取学校导师与企业导师联合指导方式,提高研究生解决生产技术问题的能力。迄今已为董事单位培养了500多名工程型硕士,有力提升了煤炭行业高层次人才队伍水平。

  四是技术矿工“量体定做”培养模式。针对现代化煤矿的高技术人才需求,采取企业招工、学校培养、再回企业顶岗实习的方式对一线矿工进行“订单式”专门化培养。迄今,已为基层煤矿培养1万多名一线技术型矿工。

  三、坚持拓展提升并举,着力打造产学研合作新平台

  保持产学研合作的活力和动力,需要与时俱进地提升层次、拓展领域,使产学研合作向高端化、系统化、国际化发展。

  一是高端化,即把原有单纯人才合作培养提升为共建科研基地,实现科研带动教学,兼顾高层次人才联合培养和行业关键技术联合攻关。例如,与淮南矿业集团共建的“煤矿瓦斯治理国家工程技术中心”,已成为国际领先的煤与瓦斯共采技术教学科研综合基地。

  二是系统化,即谋求地方政府参与校企合作框架,把原来的校企合作拓展为“官产学研”多方合作系统,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例如,与徐州、七台河、大同等资源型城市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形成面向“三矿”问题(矿工、矿山、矿城)的全面合作,为城市经济结构转型提供智力和技术支撑。

  三是国际化,即围绕我国煤炭行业的关键问题,把产学研合作拓展到国外高校、研究机构和企业,推动国际层面的产学研合作。联合德国亚琛工业大学、杜伊斯堡大学等五所高校,以及鲁尔集团、RWE能源集团和DWE研究所成立“中德能源与矿区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建立中德产学研合作平台,德国前总理施罗德担任名誉主任。其所承担的“徐州北部生态示范区”项目成为两国政府签署的环境合作项目。此外,学校发起成立“国际矿业、能源与环境高等教育联盟”,秘书处常设中国矿业大学,美国、德国、澳大利亚、波兰、俄罗斯等主要产煤国的涉矿高校成为首批成员,联盟正成为国际矿业领域推动产学研合作培养人才和研究共同关心问题的重要平台。(选自《教育体制改革简报》)

版权所有 2012 湖北美术学院 Copyright © 2012 HIFA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089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