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专业英语拔尖人才培养新模式探索

作者: 时间:2013-05-29 点击数:

  全球化语境下,大学英语教学面临严峻的考验。一方面,学生英语水平的普遍提升,使得传统语言教学难以应对学生对英语的真正需求。另一方面,高校加强国际化的呼声,使得单纯语言教学处于极为尴尬的境地。在这种形势下,为满足非英语专业学生对英语学习的较高要求,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开设了大学英语拔尖人才实验班。

  为优秀学生提供英语学习的高新平台

  拔尖人才实验班的创立响应了学校“国际化”的要求,期冀在本科生层次通过英语学习提升非英语专业学生的“国际化”意识。实验对象是从全校非英语专业本科新生中挑选100名英语口语、书面表达突出的学生,组建4个英语实验班。学生除了学习各自的专业课程,还要完成实验班的学习任务。学习期限为3个学期(另加暑期学校的选修课程),成绩合格的学生获得实验班结业证书,优秀的学生继续进入英语作为第二专业的学习阶段。

  实验班的总体设计是:基础语言能力提升课程+高级文化类选修课程(配以讲座);中教+外教的教学团队;扎实的课堂教学+丰富的课外活动;知识+能力的均衡培养;常规教学+暑期学校;形成性评估+终结性评估的评估体制。考虑到外语教学的特点,还利用各类英语竞赛和出国学习交流的机会,尽可能使学生有机会在“虚拟”或真正的英语环境中感悟语言与文化。

  设计这种培养模式的初衷是为优秀学生提供英语学习的高新平台,培养理念是在提升学生语言技能的基础上,加强其文化意识,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在各自的学科领域,这些学生不但能够娴熟地运用英语进行业务活动,而且还具有国际化视野。

  “体验”“探索”“享受”学习的过程

  在3个学期的教学活动中,实验班的总学分和课时均高于普通大学英语班。强调口语、书面表达能力的综合提升,并对学术交流英语进行一定的倾斜,有意识培养学生使用外文文献的能力。教学内容侧重培养学生英语学习的能力及独立思考的能力,提升学生的“语言感”和“文化感”。

  英语实验班营造出三“E”(Experience,Explore,Enjoy)的语言学习氛围,即“体验”、“探索”、“享受”学习的过程。从各专业选拔出来的优秀学生之间互动性极强,“同伴学习”和“团队合作”的方式使学生接触到不同学科的学理思维,并相互渗透影响,有益于培养发散性、拓展性思维。

  课堂教学采取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重讨论,重参与,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和研究。语言能力的培养主要侧重三个方面:灵活运用语言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思辨式表达的能力。课堂使用原汁原味的英语材料,配以课堂展示、阅读俱乐部等形式,关注西方主流文化思潮,侧重培养学生吸纳、理解西方文化理性的思维方式。这种教学思路突破了狭隘的、纯粹的语言知识灌输,更多地强调文化信息的渗透以及语言的内涵。

   打破语言教学的单一模式

  从两期的教学实践看,拔尖人才实验班取得的教学效果主要体现在学生的成长、教师的提升、英语教学的拓展等几方面。

  通过3个学期的学习,学生口头和书面综合表达能力得到提升,语感强,语言地道,且在英语水平考试和英语竞赛中取得了优异成绩。拓展了学生的知识覆盖面及思维的广度与深度,学生的文化意识和创新意识明显得到加强。

  拔尖人才实验班的创立,为大学英语教师洞开了一片崭新的天地,教师的专业角色得到认可,职业特色得到更大展现,提升了他们自我学习和自我教育的水平,教师的职业技能也得以提升。同时,教师可以通过辅佐教学的“行动研究”项目,及时对教学活动进行反馈和总结。

  这种教学模式丰富了大学英语教学的内涵,打破了语言教学的单一模式,为非专业英语教学提供了一种可资借鉴的教学理念。培养出具有较高英语水平的各类高端专业人才,为探索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模式提供了一条思路。

  提高各类人才的国际竞争力、国际话语力和国际影响力,语言教学责无旁贷。完善拔尖人才英语学习专门培养方案,加强人才培养过程中质量的控制,提供完备的评估目标和标准,改善外语学习外部环境,实现整体提高+拔尖人才相结合,才能真正起到“引领”的作用。在当今国际化的语境下,外语教学应该从传统的语言教学完成整体转型,以外语的应用能力为导向,克服语言的表面化,纵深立体地进行外语教学改革。(作者:杨彩霞,系中国人民大学大学英语拔尖人才实验课题组组长;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版权所有 2012 湖北美术学院 Copyright © 2012 HIFA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089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