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美术学院2022年国家级本科教学成果奖申报网

申报书

成果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

当前的位置是: 首页   >   申报书   >   成果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

成果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

1.以“崇德”为育人之本,塑造“美育+思政”融通体系

  打造红色美术思政课程品牌。成立中国红色美术文化研究中心,将红色美术优势学科资源融入思政课程;依托省级示范思政课教学基地、省级名师示范课堂,形成思政名师效应和艺术名家课程思政效应。

  构建“艺术点亮红土地”美育实践平台。发挥美育功能,持续开展美育振兴乡村、艺术介入城市、非遗传承保护、地铁社会美育等社会实践项目及“艺路同行”“以艺筑梦”“美育红心”等美育实践活动。

  开辟主题性美术创作思政育人途径。以主题性美术创作体现“大思政”理念,开展弘扬抗疫精神、画说马克思、纪念建党百年、建国七十周年等主题性美术创作,引导学生用画笔讴歌时代、讴歌人民,取得大量主题性创作成果。

2.确立“四型”人才培养目标,满足学生多元化发展需求

  实施“致美拔尖计划”,培养“拔尖卓越型”人才。每年选拔35名美育素质全面的学生组建“致美班”,实行导师制,一人一培养方案;设立“大师工作坊”,近五年年邀请海内外名家讲学63人次;疫情前连续三年举办国际训练营、海外游学项目。

  以超学科理念,培养“实验创新型”人才。组建实验艺术学院和创新学院,通过新媒介形式和新视觉经验的探索,在理念、材料、技法等方面进行大胆创新,旨在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

  提升创作能力,培养“美术创作型”人才。开展江汉平原写生行、A3艺术计划等主题性创作活动;举办秋季写生展、课程作业展、优秀作品展,突出学生创作能力评价。

  坚持应用导向,培养“设计创意型”人才。与企业共建实习实训基地,聘请产业教授,开展项目化教学;通过地铁艺术工程、湖泊水网地区传统村落创新营建等特色实践教学“真题实做”,强化设计应用能力。

3.实行“1+2+X”三段式培养,实现“通-专-通”螺旋式成长

    “1”:夯实学科基础

  第一学年打通学科基础,构建以“图像思维”能力培养为核心的美育通识课程体系;采用作品会评、作业展览、课程群议等考评方式,注重视觉思维与表达的训练,奠定学科厚度

    “2”:深化专业教学

  第二学年进行专业基础学习,深化学生专业技艺;第三学年根据专业志趣进入工作室进行更深入的专业方向研习。通过课程或竞赛工作营,开展研究式教学,增加专业深度

    “X”:促进交叉融合

  第四学年以社会需求为导向,通过项目制、课题制,开展跨学科、超学科实践教学;聘请学术大师、行业专家组建跨学科教学团队,开设联合工作营、校企合作特色课程,拓宽行业广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