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简讯] 《——以熟悉的桃花源为例》

作者: 时间:2016-04-14 点击数:

 

  (通讯员 汪珊)4月13日晚,由湖北美术学院教务处主办的“致美拔尖试验计划”——指导教师讲座第26讲顺利举行,主题为《< 绝·境>——以熟悉的桃花源为例》,由我校中国画系教师周瓒担任主讲。讲座开始前,教务处副处长朱丽莎对“致美拔尖计划”学生提学习要求并简单介绍了周老师个人履历。

  周瓒老师将《桃花源记》理解为一个做学问的“入境”的过程,对《桃花源记》的关键字词句进行逐步分析,从“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到“复前行,欲穷其林”一路走来的平远图、横式的行进路线到后面遇到了山之后的纵式行进路线;从“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的从平式到纵式的时候是否有勇气舍弃、是否能够成功跨界;到“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时的渔人入桃花源的过程结束,乃是一个“通”字。后面便再讲到此次讲座的点题“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中的“绝境”二字,探讨到五四青年运动、曾经的文化决裂以及想要用桃花源将曾经出现断层的文化相勾连、越过秦代而将文化联系起来、以及桃花源中人的“忘时”,桃花源里的人已经忘了时间、渔人处在外界已经忘了空间;又将“处处志之”与当今急需改革的应试教育方面结合起来讲。

  周老师还以“问津者”为话题展开了有关于渔夫登山时走上了樵夫之路的“渔樵之路”和后面因为刘子骥的病故而不再寻找桃花源的“问津者之路”做了详细的比较,渔樵之路是可以走进桃花源的、问津者之路是走不进去的,我们在今天的学习中需要走渔樵之路,真正融入山水、进入情境的才是渔樵之路,只是看看表面、浅尝辄止的问津者之路难以到达真正的目标。

  周瓒老师精彩绝伦的语句、生动形象的表述、互动的讲座模式令在场的同学受益良多。在后来的提问环节之中,周瓒老师解释了东方与西方、经学与纬学、中文的“变”与西方的逻辑性思维之间的异同,独树一帜的观点令同学们深感折服。

版权所有 2012 湖北美术学院 Copyright © 2012 HIFA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08991号